永恒糾結(jié):到底該不該讓孩子“聽話”?
來源:好上學 ??時間:2024-03-29
日常生活中,父母時常因為孩子的任性和胡鬧而發(fā)愁,或嚴詞批評,或好言相勸,希望他能乖乖聽話。但是有時候又怕管的太嚴會阻礙孩子的個性發(fā)展,于是陷入糾結(jié)。 其實如果合理培養(yǎng)孩子的自我掌控能力,那么這個問題也就能迎刃而解。今天,我們就隨郝景芳老師一起來探討什么是“自我掌控”以及培養(yǎng)孩子自我掌控能力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吧!
可能對于所有新時期爸爸媽媽而言,該不該讓孩子“聽話”都是個糾結(jié)的問題。太強制,擔心壓制個性情感;太放縱,擔心長成熊孩子。
其實,這個問題不可能有單一答案。我們作為父母需要的,就是不斷分辨不同情形、不同心理過程。明智的分析才有明智的判斷。
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,我們還是得回到最基本的問題:父母為什么非要讓孩子聽話呢?
如果接受孩子是一個獨立個體的觀念,那么問題就來了:為什么讓一個獨立個體聽我們的話呢?
理由一:孩子太小了,不懂對錯,需要父母告訴他們。
這個假設有很多時候是對的。孩子小的時候,確實不懂一些事務的輕重緩急,需要抓緊時間的時候,卻玩?zhèn)€沒完沒了;對健康好的東西毫不感興趣;公共場合不懂得遵守公共秩序,諸如此類。在這種時候,父母可能確實需要一定的強制性,讓孩子聽話。
母親A:是這么回事,每次出門的時候她都拖拖拉拉,有時候還得哭一場。
但是不是總是這樣呢?孩子是永遠都無法自己判斷嗎?
如果我們觀察一下就會發(fā)現(xiàn),孩子最容易情緒爆發(fā)的時候,就是我們認為他無法判斷,而他自己認為自己能判斷的時候。從孩子一兩歲開始,他就會覺得自己能知道應該做什么,想要做什么。因此,當他人來干涉的時候,總是用尖聲驚叫來抗議。
所以很多時候,這是控制權的爭奪,孩子認為“我能控制我的人生”,而父母始終要求由父母控制,孩子只是完成父母的要求。
問題首先就是對控制權的認知:誰該享有對孩子人生的掌控?孩子自己,還是父母?
理由二:父母想要優(yōu)化孩子的人生。
當我們問父母為什么這些事情要強制,不能讓孩子自己判斷的時候,很多時候,父母也承認孩子對事物有判斷,但是遠不是最優(yōu)的。孩子可能不知道怎樣是最優(yōu)的食譜、最優(yōu)的作息、最優(yōu)的學習法,父母希望給孩子更好的方案,強行輸入。
這里面核心的問題有兩個。第一個問題是這個“最優(yōu)”是否是真的最優(yōu)。
例如父母覺得必須先看書再玩耍最合適,這種信念往往只是父母的個人意見,而在這方面父母是非常急迫的。有時在網(wǎng)絡上看到某些模棱兩可的方法,就想塞入孩子的身體實踐,有一種人間偏方全好用的迷信。父母的方案真的比孩子自己對自己的規(guī)劃要好嗎?
母親B:我覺得人的生活態(tài)度和學習態(tài)度是一貫的,自己的東西不整理整齊了,怎么能井井有條地安排學習?所以我要求孩子必須把文具擺整齊了。但孩子總不聽我的怎么辦?
另外一個問題是,即使父母的方案確實更優(yōu),給孩子的方式也分成許多種,同一種方案,建議和強迫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態(tài)度。
父母想給孩子制定更好的學習方案,這種心情可以理解,但執(zhí)行過程中的強制和執(zhí)拗才是沖突的來源。
理由三:父母擔心讓孩子掌握控制,對孩子的個性發(fā)展沒有好處。
這實際上是我們最經(jīng)常聽到的反對理由,也是傳統(tǒng)老一輩經(jīng)常的擔憂:怎能讓孩子做決定,如果全都聽孩子的,長大了之后還了得,不是進入嬌寵模式,就是進入小霸王模式。
母親C:沒錯,我家老人最喜歡這么說了。還可能延伸到更壞的可能性:現(xiàn)在不聽話,以后就不孝順;現(xiàn)在不服管束,以后就作奸犯科。
是的,我們確實看到過一些熊孩子,在公共場合不能顧及他人,對父母和他人缺少基本尊重,或是長大之后做出反社會的舉動。毫無疑問,我們不希望小孩子變成這樣。
但問題是,這些熊孩子真的是因為父母控制得太少導致的嗎?或者反過來問,父母減少對孩子的控制,就會導致熊孩子出現(xiàn)嗎?
這是典型的過度推論,而且是沒有論證的過度推論。
如果說一個“完全聽話的孩子”是“被動服從狀態(tài)下的孩子”,是“被動的好”,那么我們希望看到的是“自我負責的孩子”,是“主動的好”。而不是全然放棄期待和指導,更不是對不文明、反社會行為的縱容。這里面核心的對立是“被動”和“自主”。
自然狀態(tài)下,孩子會變成熊孩子還是健康自主的孩子呢?它多少像是那種“自我印證的預言”。
當父母對孩子有初始的穩(wěn)定信任,孩子會感受到這一點,覺得自己就是一個健康的好孩子,而接下來的生活會積極,于是父母就更放心,更敢于放手。孩子會吸收父母對他的隱含假設,反之亦然。
理由四:擔心讓孩子掌握生活,就是自己的失控,而對失控有一種恐懼感。
也就是說,有一些執(zhí)拗強迫的父母,其實是內(nèi)心不夠安全。什么叫內(nèi)心足夠安全呢?就是可以放心地接受生活中絕大多數(shù)情況,除了殺人放火吸毒,其他狀態(tài)都有心理承受力,包括可能的失敗與風險。而內(nèi)心不夠安全的父母,設想到風險的可能性,就覺得忐忑或焦慮,不敢邁出嘗試性的步子。
失控,就是對這種安全感的測試,試一試將控制權交出去,自己不制定和執(zhí)行方案,而是看另一個人決定,哪怕是一個小小的人。他會決定怎樣過生活?不知道。他會把事物怎樣安排?不確定。會不會出很多幺蛾子?有可能。
這種前景對于不少父母而言是非常焦慮的,經(jīng)常時時刻刻緊張于下一步發(fā)生什么。于是他們拼命讓小人兒按照自己的軌道運行,通過對確定性的預測讓自己安心。這種情況在具有完美主義傾向的父母身上最容易出現(xiàn),他們并不是故意壓制孩子,而只是把自己對不確定的緊張轉(zhuǎn)移到孩子身上。
父親D:是的,我要是看到家里亂糟糟的,我心里就很緊張。要是小孩的行為不可預測,不知道又要把什么東西亂扔,我就特別抓狂。
失控感和放心感,是對同一種現(xiàn)象的不同感覺。都是放手讓別人做決定,前者是緊張,后者是輕松。失控感充斥的時候,也是一個人脾氣最容易被點燃的時候。他并不是故意找碴,而是內(nèi)心的緊張感已經(jīng)像氣球一樣膨脹得爆炸。
完美主義的父母,如果與孩子沖突嚴重,其實可以多花一點時間回溯自己完美主義焦慮的來源。試試失控會怎么樣呢?其實不會怎么樣。世界在多數(shù)情況下是可以自動運行的。即便是不管不顧,也不會出什么問題。
為何讓孩子掌握人生
再回到前面的問題,孩子的人生控制權,應該掌握在誰手里?
所有的孩子都希望自我掌控,這個傾向從他們一兩歲就開始了,一直會持續(xù)一生。父母陪孩子長大的過程,實際上就是一個將控制權逐漸移交到孩子手中的過程。
自我掌控是人的一生最重要的核心能力,它是需要鍛煉的。孩子絕不是一放手就會學壞,但也不是一放手就懂得自我約束。他只是像剛剛會走路的一歲的孩子,搖搖晃晃,跌倒爬起,走不好,但是還想走。
如果不把對自我的控制權給孩子,讓他鍛煉,那么他一輩子都無法學會自我掌控。如果不能給予孩子自我掌控的機會,他們會與父母陷入長期斗爭狀態(tài),或者變得怯懦自我壓抑,不知道自己有自我掌控的能力。
另一方面,孩子的自我掌控感是一生成就動機的來源。
研究人類動機的心理學家發(fā)現(xiàn),兒童幼年時期的經(jīng)歷,和長大之后無意識中潛藏的動機有很大關系。幼兒時期自己掌控生活的能力,與長大之后一個人的成就動機正相關。
而近年來受到普遍關注的心理學前沿“自我決定論”相信,人的內(nèi)在動機主要的三部分:自主感、勝任感、歸屬感。其中自主感是核心中的核心。唯有發(fā)自內(nèi)心的選擇,才會讓人有內(nèi)在幸福的感覺。
如果希望孩子一生能獲得幸福,應該早一些讓他學會自我掌控。
如果您有擇校方面的疑惑,可以關注“幫你擇?!保?lián)系我們,我們幫你解疑答惑,幫助您科學的選擇適合的國際學校哦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