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要市新橋中學 高要區(qū)的教育
來源:好上學 ??時間:2024-09-07
今天,好上學小編為大家?guī)砹烁咭行聵蛑袑W 高要區(qū)的教育,希望能幫助到廣大考生和家長,一起來看看吧!
高要區(qū)的教育
大學
廣東理工學院,位于肇慶市高要區(qū)祈福大道,2007年,學院遷入現(xiàn)址。廣東理工學院是經教育部批準,由原肇慶科技職業(yè)技術學院升格成立的全日制本科院校,它也是粵西地區(qū)唯一一所理工類本科高校。根據(jù)2015年5月學校官網顯示,學校各專業(yè)以教授、副教授、高級工程師為專業(yè)帶頭人,并聘有歐美、日本等國的專家擔任專任教師。有教師712人,其中專任教師568人,兼課、*教師329人;專任教師中雙師素質教師152人。學校設有11個二級教學單位,開辦本科專業(yè)9個,??茖I(yè)30個。
中學
清光緒三十一年(1905年),高要縣城內端溪書院改為肇慶中學堂(即今肇慶中學),學生4班,學制5年,為肇慶有中學之始。光緒三十四年改星巖書院為高要闔邑公立中學堂(即今肇慶市一中),招收本科1班,學制5年,預科1班,學制2年。民國元年(1912年),肇慶府中學堂改稱肇慶中學,高要闔邑公立中學堂改稱高要縣立中學。民國7年,葡屬天主會創(chuàng)辦培志學堂,設專修班及完全小學,后稱海星中學。
民國20年(1931年),改高要縣女子師范學校為高要縣女子初級中學。民國24年并入高要縣立中學為女子部,為中學男女同校之始。
抗日戰(zhàn)爭時期,農村中學相繼興辦。民國31年(1942年)二區(qū)辦起新江中學,三區(qū)辦起宋隆中學。民國32年一區(qū)辦起祿文中學。民國37年,在肇慶西門成立圣羅撒女子中學,為教會所辦。
1949年高要境內有完全中學2間(含省立肇慶中學),初中6間(含教會辦的3間),學生1350人,入學人數(shù)僅占當時全縣人口0.27%。
建國后,人民*對中學分批接收和改造。1950年改縣立中學為高要縣第一中學,改祿文中學為高要縣第二中學,改新江中學為高要縣第三中學,改宋隆中學為高要縣第四中學。同時停辦所有教會辦的中學。1957年,增辦3間初中(樂城中學、廣利中學、宋隆華僑中學),全縣共有中學8所(含省立肇慶中學),學生3677人(其中高中641人,初中3036人),比1949年增長2.7倍,占當時全縣人口的0.6%。
1958年后,中學發(fā)展較快,新辦初中10間(蓮塘中學、永安中學、大灣中學、沙浦中學、金利中學、白洞中學、白諸中學、活道中學、蜆崗中學、金渡中學),原高要縣第一中學改稱肇慶市第一中學,原二中、三中、四中分別改稱祿步中學、新橋中學、宋隆中學,且都辦成完全中學。1960年底統(tǒng)計,全縣有完全中學5間(含肇慶中學),學生1087人;初中12間,學生6033人;半日制農業(yè)中學5間,學生926人。其時學生總人數(shù)達8046人,占當年全縣人口的1.76%。
1961年,原省立肇慶中學和肇慶市第一中學劃歸肇慶市管轄,同時執(zhí)行部頒《全日制中學工作條例》(50條),貫徹調整方針,實行兩種教育制度,壓縮一些條件較差的全日制中學,發(fā)展半日制農業(yè)中學和林業(yè)中學。從1961年起,裁減白諸、白洞、沙浦3所公社辦的戴帽子初中,把蓮塘、永安、大灣、金利4所初中改為農業(yè)中學。1963年又裁減大灣農中,停辦祿步中學高中班。據(jù)1966年統(tǒng)計,全縣全日制中學保留10間(其中普通中學7間,農業(yè)中學3間),學生3482人(其中高中495人,初中2987);公社辦半日制農業(yè)中學12間,林業(yè)中學11間,學生1847人。兩類學校共有學生5329人,占全縣人口的1%。
“文化大革命”時期,半日制農林中學先后被解散,全日制中學迅猛發(fā)展。1969年全縣各大隊小學普遍附設初中班,各公社普遍辦起高中。1976年,全縣有完全中學2間(樂城、馬安),高中18間(河臺、水南、祿步、筍圍、小湘、大灣、新橋、白諸、活道、蓮塘、回龍、白土、金渡、蜆崗、廣利、永安、沙浦、金利),大隊辦的小學、初中、高中九年制一條龍教育有7間(祿步1間、金渡1間、廣利2間、永安3間),大隊聯(lián)辦的初中1間,小學附設初中班298間。初中有641班,學生22464人,高中129班,學生6444人,中學生總人數(shù)達29808人,占全縣人口的4.3%。由于急速發(fā)展,加之“文化大革命”中,運動多、勞動多、停課多、學制縮短(初、高中各2年制),取消了考試制度,學生知識質量嚴重下降。
1977年開始撥亂反正,貫徹部頒《全日制中學暫行工作條例》(試行草案),1979年開始對中學進行調整,先后把水南、小湘、筍圍、白諸、沙浦、大灣、金渡、河臺、蜆崗、蛟塘、活道、回龍等12間高中調整為初中,其時剩下樂城、祿步、新橋、蓮塘、白土、廣利、永安、金利、馬安等9間高(完)中;同時先后摘掉305間小學附設初中班的帽子,聯(lián)辦成65間獨立初中。
1980年定新橋中學為重點中學。1983年為適應國家經濟建設需要,對普通高中進行結構改革,采取多種形式辦學,先后改永安、蓮塘、樂城等高中為農業(yè)職業(yè)高中。到1986年底統(tǒng)計,全縣有普通高中6所,學生2255人;農業(yè)高中3所,學生929人;初中50所,學生26442人;中學生總人數(shù)達29526人,占全縣人口的4%。
2015年有5間高中,分別為高要市第一中學,高要市第二中學,新橋中學,肇慶市實驗中學,高要市復讀中學。
小學
民國元年(1912年),學堂改稱學校,本縣仍以私塾為多。民國17年,縣教育會議決定“禁塾設?!保院?,小學有所發(fā)展。民國25年發(fā)展到589間(其中縣立小學1間)。
民國29年(1940年),縣推行國民教育,高級小學改稱中心國民學校,初級小學改稱國民學校。民國34年統(tǒng)計,全縣有國民學校436間,私立小學10間。1949年國民學校減為316間,學生21540人,占當時總人口數(shù)的4.3%。
建國后,徹底取締私塾,接收改造國民學校。學校名稱一律冠以地名,統(tǒng)稱小學。據(jù)1950年底統(tǒng)計,全縣有小學403間,學生23200人。土地改革后,農民迫切要求學文化,學校發(fā)展加快。到1952年已有小學502間,學生45690人,適齡兒童入學率達71.5%。同年,本縣執(zhí)行部頒《中小學暫行規(guī)程(草案)》,小學全部改為公辦。1954年調整小學布局,學校減為354間,學生40968人,入學率61.92%。1957年又回升為383間,學生50068人。入學率64.47%。
1958年,貫徹“兩條腿走路”方針,發(fā)展了民辦小學。1959年全縣有小學481間,學生70594人,入學率80%。
1960年,國家出現(xiàn)暫時經濟困難,部分學生退學,學校貫徹“調整、充實、鞏固、提高”八字方針,辭退超齡學生,在校學生下降至58531人。
1961年,部分公社中心小學開始辦“五年一貫制”試驗班。1963年貫徹《全日制小學工作條例》(40條),穩(wěn)定了教學秩序,教學質量逐步有所提高。同時采取多種形式辦學,加大辦耕讀小學早午晚班,巡*學,全日制與半日制同時并舉等,小學又有較大發(fā)展,據(jù)1964年底統(tǒng)計,全縣共有小學817間,學生69356人(其中半日制315間,7012人),入學率77.74%。
1966年下半年“文化大革命”開始,小學停課“鬧革命”,學校處于混亂狀態(tài)。1972年周恩來總理指示“要把普及小學作為一項大政來抓”,小學才逐步得到穩(wěn)定和發(fā)展。1976年,全縣小學發(fā)展到758間,學生115296人,入學率達到96.6%,成為建國后小學發(fā)展的一個高峰期。但在“讀書無用論”的思想影響下,學生知識質量下降。1978年貫徹《全日制小學教學工作條例》(試行草案),把課堂教學作為重點來抓,縣、區(qū)分級辦重點校。當時定廣利、祿步、新橋三間中心小學為縣重點小學,定各區(qū)小學為區(qū)的重點小學。從此,學校秩序納入正軌,教學質量逐步提高。至1983年統(tǒng)計,全縣小學在校學生100400人,入學率96.68%,鞏固率93.53%,成為基本實現(xiàn)普及初等教育縣。
1986年開始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,全縣有小學468間,學生85457人,入學率98.05%,鞏固率98.39%,畢業(yè)率97.08%。1993年,全縣有小學449間,學生78053人。
以上就是好上學整理的高要市新橋中學 高要區(qū)的教育相關內容,想要了解更多信息,敬請查閱好上學。
標簽:高要市新橋中學??高要區(qū)的教育??